自擬自答”題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“自主式”、“探究式”的學習要求,重視學生的體驗參與與體驗獲得。因而,在《語文課程標準》已頒布一年余,全國各地(實驗區除外)首次在新教材命題的新形勢下,這種考查學生能力,且區分度良好的題型,在中考中將會受到更多的中考命題人員的青睞,應引起廣大師生的重視。
一、應對方法
1.在平時教學中,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的品質。在復習訓練中,可選取一些時文、美文認真研讀,由師生共同設計題目逐漸過渡到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獨立設計題目。教師應指導學生抓住文體特征從多角度設計題目,設計不同能力層級的題目。
2.如果在原題題干中已有了一定的提示(如分析文中某句話的含義,評價文中的觀點,分析人物形象,總結文章的主旨,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,抒寫讀了文章后的感受等),就應該利用好這些提示去擬題。
3.一般來說,命題人在“自擬自答”題前邊設置的那些問題還沒有進入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,這樣做意在既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,又幫助學生在完成這些題目的基礎上,逐步達到對文本的深入理解。因此,在“自擬”前做好前邊的題目,利用好前邊題目中的有關內容,對擬好題是很有幫助的。
4.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。對于語文素養較低的學生,不能丟了“保底”分,即鼓勵其擬那些純知識性的,自己肯定能答對的題目;對于語文素養高的學生,力求爭得鼓勵分,鼓勵其張揚個性,放飛思維,大膽創新。
二、實例解析
閱讀下面的小說,完成文后1、2、3題。(12+4分)
智力測驗
趙大年
電視臺搞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智力測驗,準備拍完之后向全國播放,他們帶著攝像機和錄音機,先到一個局,測驗機關干部。
節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兒,問道:“請大家回答這是什么?”
高壓水銀燈已經開亮,攝像機也對著機關干部們的面孔輕搖,記者們舉著好幾根警棍樣的拾音棒,單等看誰一說話就捅到他的嘴邊來……機關干部們看著黑板上的粉筆圓圈納悶兒,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心中沒底,不敢回答。攝像機可是不停地來回搖。誰也不能回答嗎?那太不像話啦……科員開始以請示的眼光看科長;科長以求教的眼光看處長;處長以他那擅長領會意圖的聰明眼光盯著局長;局長用習慣的眼光向秘書求援;美麗的女秘書今天可徹底懵了,走過來跟局長咬耳朵,她忘記了正在錄像。局長聽罷秘書的匯報,才氣呼呼地說:“對不起,事先不打招呼,不經過研究,我怎么能隨便回答你們的問題呢?”電視臺的同志來到智力測驗的第二組——大學中文系的教室里。燈光亮了,攝像和錄音開始了,節目主持人照樣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圓圈兒,說:“請大家回答這是什么?”冷場半分鐘后,驕傲的大學生們突然哄堂大笑,紛紛叫嚷起來:“這算是啥問題呀!還要考我們大學生!”“太瞧不起人啦!簡直是開玩笑!”“只有傻瓜才回答你們的問題!”“別嚷了,他們還在錄音吶!”初中生是第三組。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規規矩矩地帶頭舉手,然后指著黑板上的圓圈答道:“這是一個零。”
節目主持人問:“他答得對嗎?”同學們齊聲回答:“對!”主持人問:“還有別的答案嗎?有沒有第二種答案?大家好好想一想……”
一個調皮學生,沒敢站起來,在座位上叫了一聲:“歐!……英文字母的歐!”班主任瞪了他一眼。節目主持人趕緊說:“他說得對,回答得很好!”
第四組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。他們看了黑板上的粉筆圓圈后,教室里非常活躍,紛紛舉起小手,搶著回答問題:
“是個月亮!”“怎么是月亮呢?”節目主持人高興地問。“黑板是天,天黑了,月亮又白又圓!”“是乒乓球!”“是燒餅!”“是雞蛋!”“是李谷一的嘴巴——她唱歌吶!”“不,這是老師的眼睛,發脾氣啦!”智力測驗圓滿結束。電視臺正式播放這個節目的時候,給它加了個標題:人們的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?
1.文中有幾處細節描寫很傳神,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思維空間。請你從文中找出你欣賞的一處細節描寫,并說一說“此處”細節描寫好在什么地方?(4分)
2.從文中所寫內容來看,你認為“智力測驗”第三組中那位“常考第一名的尖子生”是個什么樣的學生?(2分)
3.認真閱讀本文,任選一個角度(如分析文中某個詞語的表達效果、某句話的含義,分析人物形象,總結主題,分析寫法,抒寫讀后感等),自擬一道試題,自己解答。(6分)注意:對編制的有價值的試題和有創見的答案可另加鼓勵分2-4分。
解析第3題
第一類題 編擬純知識性試題。如給加點字注音(如捅、矩等),解釋加點的詞語(如別開生面、規規矩矩等),給文中的詞語找同義詞或反義詞(如驕傲、活躍等)。此類題目,答案正確可得2分。
第二類題 利用題干提示,分析文中一些詞、句的含義或表達效果。如“局長聽罷秘書的匯報,才氣呼呼地說”一句中“氣呼呼”一詞表現出 。(可從官氣十足的角度回答。)文中結尾寫道:智力測驗圓滿結束。為什么是“圓滿結束”?(可從電視臺達到了測驗目的的角度回答。)此類試題,據回答的完整程度可得3-4分。
第三類題 利用題干和第1題的提示,分析寫法。如文中有多處傳神的細節描寫。(科長求教的眼光,處長擅長領會意圖的聰明眼光,美麗的女秘書跟局長咬耳朵,班主任“瞪”了調皮學生一眼等)可選擇第1題以外的另一處細節描寫,分析其作用。(局機關干部的眼光,咬耳朵等細節可從僵化的管理體制,官僚氣十足的機關作風的角度作答。班主任的那一眼“瞪”可從“瞪”走了學生的想像力的角度回答。)還可以從文中突出地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角度擬題。利用題干和第2題的提示,從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擬題。如智力測驗第三組中那個“尖子生”和那個“調皮學生”你欣賞哪一位?(答案是開放的,言之成理即可。)智力測驗第二組中的大學生和第四組中的小學生都表現得很熱鬧,兩組的熱鬧有何不同?(可從大學生表現出起哄式的熱鬧,小學生的熱鬧表現為思維的活躍的角度回答。)利用題干從總結主題的角度擬題。如文章的結尾,作者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——“人們的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?”根據對本文內容的理解,談一談人們的想像力喪失的原因。(可從機械、死板的教育,僵化缺乏活力的管理體制的角度回答。)此類題目,據作答的完整程度、深刻程度可得5~6分,優秀者可得8分。
第四類題 擬擴散性的題目。如貫穿小說始終的“圓圈”有何象征意義?(答案是開放的,言之有理即可。)擬質疑、評價性的題目,如智力測驗第一組中的局機關干部和第二組中的大學生沒有回答出“圓圈是什么”這個問題就一定能說明他們的想像力不如小學生嗎?(可從人的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,大人比小孩要深沉等角度作答。)擬讀后感式的題目,如讀了小說后有何感受?寫一寫。(可從有感于班主任的那一眼——“瞪”、不做“規規矩矩”的“好”學生、給想像插上翅膀等多角度去寫。)此類題目,據作答的完美程度可得8~10分;回答太簡單或明顯有誤的,在應得分(6分)之內酌情給分。